基于类初始化的解决方案

基于类初始化的解决方案

JVM在类的初始化阶段(即在Class被加载后,且被线程使用之前),会执行类的初始化。在执行类的初始化期间,JVM会去获取一个锁。这个锁可以同步多个线程对同一个类的初始化。

基于这个特性,可以实现另一种线程安全的延迟初始化方案(这个方案被称之为Initialization On Demand Holder idiom)。

public class InstanceFactory {
    private static class InstanceHolder {
        public static Instance instance = new Instance();
    }
    public static Instance getInstance() {
        return InstanceHolder.instance ;  // 这里将导致InstanceHolder类被初始化
    }
}

假设两个线程并发执行getInstance()方法,下面是执行的示意图,如图3-40所示。

这个方案的实质是:允许3.8.2节中的3行伪代码中的2和3重排序,但不允许非构造线程(这里指线程B)“看到”这个重排序。

初始化一个类,包括执行这个类的静态初始化和初始化在这个类中声明的静态字段。

根据Java语言规范,在首次发生下列任意一种情况时,一个类或接口类型T将被立即初始化。

1)T是一个类,而且一个T类型的实例被创建。

2)T是一个类,且T中声明的一个静态方法被调用。

3)T中声明的一个静态字段被赋值。

4)T中声明的一个静态字段被使用,而且这个字段不是一个常量字段。

5)T是一个顶级类(Top Level Class,见Java语言规范的§7.6),而且一个断言语句嵌套在T内部被执行。

在InstanceFactory示例代码中,首次执行getInstance()方法的线程将导致InstanceHolder类被初始化(符合情况4)。

由于Java语言是多线程的,多个线程可能在同一时间尝试去初始化同一个类或接口(比如这里多个线程可能在同一时刻调用getInstance()方法来初始化InstanceHolder类)。因此,在Java中初始化一个类或者接口时,需要做细致的同步处理。

Java语言规范规定,对于每一个类或接口C,都有一个唯一的初始化锁LC与之对应。从C到LC的映射,由JVM的具体实现去自由实现。JVM在类初始化期间会获取这个初始化锁,并且每个线程至少获取一次锁来确保这个类已经被初始化过了(事实上,Java语言规范允许JVM的具体实现在这里做一些优化,见后文的说明)。

对于类或接口的初始化,Java语言规范制定了精巧而复杂的类初始化处理过程。Java初始化一个类或接口的处理过程如下(这里对类初始化处理过程的说明,省略了与本文无关的部分;同时为了更好的说明类初始化过程中的同步处理机制,笔者人为的把类初始化的处理过程分为了5个阶段)。

第1阶段:通过在Class对象上同步(即获取Class对象的初始化锁),来控制类或接口的初始化。这个获取锁的线程会一直等待,直到当前线程能够获取到这个初始化锁。假设Class对象当前还没有被初始化(初始化状态state,此时被标记为state=noInitializa-tion),且有两个线程A和B试图同时初始化这个Class对象。图3-41是对应的示意图。

图3-41

表3-7是这个示意图的说明。

表3-7 类初始化——第1阶段的执行时序表

第2阶段:线程A执行类的初始化,同时线程B在初始化锁对应的condition上等待。

表3-8是这个示意图的说明。

图3-42 类初始化——第2阶段

第3阶段:线程A设置state=initialized,然后唤醒在condition中等待的所有线程。

图3-43 类初始化——第3阶段

表3-9是这个示意图的说明。

第4阶段:线程B结束类的初始化处理。

图3-44 类初始化——第4阶段

表3-10是这个示意图的说明。

表3-10 类初始化——第4阶段的执行时序表

图3-45 多线程执行时序图

线程A在第2阶段的A1执行类的初始化,并在第3阶段的A4释放初始化锁;

线程B在第4阶段的B1获取同一个初始化锁,并在第4阶段的B4之后才开始访问这个类。

根据Java内存模型规范的锁规则,这里将存在如下的happens-before关系。

这个happens-before关系将保证:线程A执行类的初始化时的写入操作(执行类的静态初始化和初始化类中声明的静态字段),线程B一定能看到。

第5阶段:线程C执行类的初始化的处理。

图3-46 类初始化——第5阶段

表3-11是这个示意图的说明。

在第3阶段之后,类已经完成了初始化。因此线程C在第5阶段的类初始化处理过程相对简单一些(前面的线程A和B的类初始化处理过程都经历了两次锁获取-锁释放,而线程C的类初始化处理只需要经历一次锁获取-锁释放)。

线程A在第2阶段的A1执行类的初始化,并在第3阶段的A4释放锁;线程C在第5阶段的C1获取同一个锁,并在在第5阶段的C4之后才开始访问这个类。根据Java内存模型规范的锁规则,将存在如下的happens-before关系。

这个happens-before关系将保证:线程A执行类的初始化时的写入操作,线程C一定能看到。

注意

这里的condition和state标记是本文虚构出来的。Java语言规范并没有硬性规定一定要使用condition和state标记。JVM的具体实现只要实现类似功能即可。

注意

Java语言规范允许Java的具体实现,优化类的初始化处理过程(对这里的第5阶段做优化),具体细节参见Java语言规范的12.4.2节。

图3-47 多线程执行时序图

通过对比基于volatile的双重检查锁定的方案和基于类初始化的方案,我们会发现基于类初始化的方案的实现代码更简洁。但基于volatile的双重检查锁定的方案有一个额外的优势:除了可以对静态字段实现延迟初始化外,还可以对实例字段实现延迟初始化。字段延迟初始化降低了初始化类或创建实例的开销,但增加了访问被延迟初始化的字段的开销。在大多数时候,正常的初始化要优于延迟初始化。如果确实需要对实例字段使用线程安全的延迟初始化,请使用上面介绍的基于volatile的延迟初始化的方案;如果确实需要对静态字段使用线程安全的延迟初始化,请使用上面介绍的基于类初始化的方案。

Last updat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