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ncurrentHashMap讲解(一)

原文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wNmAi1FICNu7rkmCe1GDyw

ConcurrentHashMap 同样也分为 1.7 、1.8 版,两者在实现上略有不同。

  • Base 1.7

先来看看 1.7 的实现,下面是他的结构图:

如图所示,是由 Segment 数组、HashEntry 组成,和 HashMap 一样,仍然是数组加链表。

核心成员变量:

/**
     * Segment 数组,存放数据时首先需要定位到具体的 Segment 中。
     */
    final Segment<K,V>[] segments;

    transient Set<K> keySet;
    transient Set<Map.Entry<K,V>> entrySet;

Segment 是 ConcurrentHashMap 的一个内部类,主要的组成如下:

static final class Segment<K,V> extends ReentrantLock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{

      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= 2249069246763182397L;

        // 和 HashMap 中的 HashEntry 作用一样,真正存放数据的桶
        transient volatile HashEntry<K,V>[] table;

        transient int count;

        transient int modCount;

        transient int threshold;

        final float loadFactor;

    }

看看其中 HashEntry 的组成:

和 HashMap 非常类似,唯一的区别就是其中的核心数据如 value ,以及链表都是 volatile 修饰的,保证了获取时的可见性。

原理上来说:ConcurrentHashMap 采用了分段锁技术,其中 Segment 继承于 ReentrantLock。不会像 HashTable 那样不管是 put 还是 get 操作都需要做同步处理,理论上 ConcurrentHashMap 支持 CurrencyLevel (Segment 数组数量)的线程并发。每当一个线程占用锁访问一个 Segment 时,不会影响到其他的 Segment。

核心的 put get 方法

put 方法

public V put(K key, V value) {
        Segment<K,V> s;
        if (value == null)
           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();
        int hash = hash(key);
        int j = (hash >>> segmentShift) & segmentMask;
        if ((s = (Segment<K,V>)UNSAFE.getObject          // nonvolatile; recheck
             (segments, (j << SSHIFT) + SBASE)) == null) //  in ensureSegment
            s = ensureSegment(j);
        return s.put(key, hash, value, false);
    }

首先是通过 key 定位到 Segment,之后在对应的 Segment 中进行具体的 put。

final V put(K key, int hash, V value, boolean onlyIfAbsent) {
            HashEntry<K,V> node = tryLock() ? null :
                scanAndLockForPut(key, hash, value);
            V oldValue;
            try {
                HashEntry<K,V>[] tab = table;
                int index = (tab.length - 1) & hash;
                HashEntry<K,V> first = entryAt(tab, index);
                for (HashEntry<K,V> e = first;;) {
                    if (e != null) {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 k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f ((k = e.key) == key ||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e.hash == hash && key.equals(k))) {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oldValue = e.value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f (!onlyIfAbsent) {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.value = value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++modCount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reak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 = e.next;
    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        else {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f (node != null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ode.setNext(first)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lse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ode = new HashEntry<K,V>(hash, key, value, first)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nt c = count + 1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f (c > threshold && tab.length < MAXIMUM_CAPACITY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hash(node)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lse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etEntryAt(tab, index, node)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++modCount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ount = c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oldValue = null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reak;
    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} finally {
                unlock();
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return oldValue;
        }

虽然 HashEntry 中的 value 是用 volatile 关键词修饰的,但是并不能保证并发的原子性,所以 put 操作时仍然需要加锁处理。

首先第一步的时候会尝试获取锁,如果获取失败肯定就有其他线程存在竞争,则利用 scanAndLockForPut() 自旋获取锁。

2.如果重试的次数达到了 MAX_SCAN_RETRIES 则改为阻塞锁获取,保证能获取成功。

再结合图看看 put 的流程。

  1. 将当前 Segment 中的 table 通过 key 的 hashcode 定位到 HashEntry。

  2. 遍历该 HashEntry,如果不为空则判断传入的 key 和当前遍历的 key 是否相等,相等则覆盖旧的 value。

  3. 不为空则需要新建一个 HashEntry 并加入到 Segment 中,同时会先判断是否需要扩容。

  4. 最后会解除在 1 中所获取当前 Segment 的锁。

get 方法

public V get(Object key) {
        Segment<K,V> s; // manually integrate access methods to reduce overhead
        HashEntry<K,V>[] tab;
        int h = hash(key);
        long u = (((h >>> segmentShift) & segmentMask) << SSHIFT) + SBASE;
        if ((s = (Segment<K,V>)UNSAFE.getObjectVolatile(segments, u)) != null &&
            (tab = s.table) != null) {
            for (HashEntry<K,V> e = (HashEntry<K,V>) UNSAFE.getObjectVolatile
                     (tab, ((long)(((tab.length - 1) & h)) << TSHIFT) + TBASE);
                 e != null; e = e.next) {
                K k;
                if ((k = e.key) == key || (e.hash == h && key.equals(k)))
                    return e.value;
            }
        }
        return null;
    }

get 逻辑比较简单:

只需要将 Key 通过 Hash 之后定位到具体的 Segment ,再通过一次 Hash 定位到具体的元素上。

由于 HashEntry 中的 value 属性是用 volatile 关键词修饰的,保证了内存可见性,所以每次获取时都是最新值。

ConcurrentHashMap 的 get 方法是非常高效的,因为整个过程都不需要加锁。

  • Base 1.8

1.7 已经解决了并发问题,并且能支持 N 个 Segment 这么多次数的并发,但依然存在 HashMap 在 1.7 版本中的问题。

那就是查询遍历链表效率太低。

因此 1.8 做了一些数据结构上的调整。

首先来看下底层的组成结构:

看起来是不是和 1.8 HashMap 结构类似?

其中抛弃了原有的 Segment 分段锁,而采用了 CAS + synchronized 来保证并发安全性。

其中的 val next 都用了 volatile 修饰,保证了可见性。

put 方法

  1. 根据 key 计算出 hashcode 。

  2. 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初始化。

  3. f 即为当前 key 定位出的 Node,如果为空表示当前位置可以写入数据,利用 CAS 尝试写入,失败则自旋保证成功。

  4. 如果当前位置的 hashcode == MOVED == -1,则需要进行扩容。

  5. 如果都不满足,则利用 synchronized 锁写入数据。

  6. 如果数量大于 TREEIFY_THRESHOLD 则要转换为红黑树。

get 方法

  1. 根据计算出来的 hashcode 寻址,如果就在桶上那么直接返回值。

  2. 如果是红黑树那就按照树的方式获取值。

  3. 就不满足那就按照链表的方式遍历获取值。

1.8 在 1.7 的数据结构上做了大的改动,采用红黑树之后可以保证查询效率(O(logn)),甚至取消了 ReentrantLock 改为了 synchronized,这样可以看出在新版的 JDK 中对 synchronized 优化是很到位的。

总结

看完了整个 HashMap 和 ConcurrentHashMap 在 1.7 和 1.8 中不同的实现方式相信大家对他们的理解应该会更加到位。

其实这块也是面试的重点内容,通常的套路是:

  1. 谈谈你理解的 HashMap,讲讲其中的 get put 过程。

  2. 1.8 做了什么优化?

  3. 是线程安全的嘛?

  4. 不安全会导致哪些问题?

  5. 如何解决?有没有线程安全的并发容器?

  6. ConcurrentHashMap 是如何实现的? 1.7、1.8 实现有何不同?为什么这么做?

这一串问题相信大家仔细看完都能怼回面试官。

除了面试会问到之外平时的应用其实也蛮多,像之前谈到的 Guava 中 Cache 的实现就是利用 ConcurrentHashMap 的思想。同时也能学习 JDK 作者大牛们的优化思路以及并发解决方案。

Last updated